达州 “城市大脑” 装上 “智慧脑”:大模型知识库让政务服务快了70%-中关村科金


想问问大家,去政府部门办事时,有没有过这种经历?打政务电话要等十几分钟,好不容易接通了,客服说 “这个问题我得查一下”;在官网查办事流程,翻了好几页还找不着重点;换个公众号咨询,得到的答案和电话里说的还不一样…… 这些 “折腾”,其实都是政务服务里的 “信息孤岛” 在作祟。但四川达州最近有了新变化 —— 当地数字经济局用了中关村科金的大模型企业知识库,给 “城市大脑” 装了个 “智慧脑”。现在市民查社保、问应急政策,不管是打电话、上官网还是找公众号,都能得到统一又快速的答复,文本客服的工作量直接减了 70%。今天就来看看,这个 “智慧脑” 是怎么让政务服务变 “聪明” 的。
一、政务服务的 “老难题”,达州也曾头疼
搞 “城市大脑”,核心是让市民办事更方便,但达州一开始也遇到了绕不开的坎:
大模型 “听不懂” 政务术语
通用大模型对 “放管服”“一网通办” 这些政务专用词理解不深,市民问 “个体户注销要哪些材料”,模型可能答非所问,还得靠人工再解释,反而添了麻烦。而且应急救灾涉及的 “地质灾害预警等级”“物资调配流程” 等专业知识,普通模型更是 “一脸懵”。
客服渠道 “各说各话”
市民咨询的渠道太分散:有人习惯打政务热线,有人爱用官网留言,还有人喜欢在公众号上问。不同渠道的知识库没打通,比如 A 渠道说 “居住证要等 5 个工作日”,B 渠道可能说 “7 个工作日”,市民越问越糊涂,客服也得记好几套答案,累得够呛。
二、大模型知识库怎么破局?这三招太 “懂政务”
中关村科金给达州做的这套方案,说白了就是用大模型技术把政务知识 “捋顺、吃透、用活”,每个功能都踩在痛点上:
第一招:给文档 “贴标签、分好类”,找知识像 “刷短视频” 一样快
以前政务文件堆得像小山,社保、应急、工商的资料混在一起,想找 “小微企业补贴政策”,得翻十几份 PDF。现在大模型能自动给文档打标签:上传一份《达州市应急救灾物资管理办法》,系统会标上 “应急救灾”“物资调配”“申请流程” 等标签,还能按部门、按场景分类归档。
更方便的是支持 “批量上传”,不管是 PDF、Word 还是 PPT,扔进去就能自动处理,生成统一的知识库。客服想查什么,搜关键词就行,不用再切换系统翻文件,效率直接翻倍。
第二招:复杂文件 “秒变” 人话,100 页报告 3 秒出重点
政务文件往往又长又专业,比如一份《社保缴费基数调整通知》,里面全是 “统筹地区”“缴费年限核定” 等术语,市民看着头大。大模型能自动提炼核心信息:“2024 年达州社保缴费基数上限调整为 XX 元,7 月 1 日起执行,可通过 XXAPP 线上缴费”,还会把市民最关心的 “怎么缴、缴多少、什么时候开始” 标出来。
要是查历史文件也不怕,哪怕是 100 页的应急救灾预案,大模型几秒钟就能提取出 “暴雨红色预警时的疏散流程”“物资储备点位置” 等关键 QA,准确率超 90%,比人工逐字读快 10 倍。
第三招:全渠道 “一个声音说话”,数字人还能当 “讲解员”
不管市民从政务热线、官网还是公众号咨询,系统都会从同一个知识库调取答案,保证 “说法一致”。比如问 “公积金提取条件”,在哪问都是统一的答复,再也不会 “各说各话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 “城市大脑” 大屏上的数字人,它能结合知识库内容,给参观的人讲解 “达州数字经济发展情况”,还能回答 “最近的政务服务大厅在哪” 这类问题,让冷冰冰的大屏变得会说话、能互动。
三、效果有多实在?市民和客服都夸
这套系统上线后,达州政务服务的变化肉眼可见:
市民办事更顺了:以前查个政策得花 20 分钟,现在对着 AI 提问,3 秒就能得到清晰答案,还能一键看原文出处。有市民说:“现在问事儿不用再打多个电话确认了,AI 给的答案比我跑一趟政务大厅还清楚。”
客服压力大减:文本客服的工作量降了 70%,以前 5 个人忙不过来的咨询量,现在 3 个人就能轻松搞定。客服不用再背一堆复杂政策,系统会自动推送答案,工作效率高了,态度自然更耐心。
政务管理也更高效:应急救灾时,工作人员能快速从知识库调取 “灾害响应流程”“物资调配清单”,比以前翻纸质文件快太多;新政策出台后,更新知识库就行,全渠道同步,不用再挨个渠道改说明。
说到底,达州这个案例证明,政务服务的数字化,不只是建个系统、上个大屏,更重要的是让 “信息多跑路,市民少跑腿”。大模型知识库就像个 “超级政务顾问”,把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,把复杂的文件变简单,让每个渠道都能给出准确答案 —— 这才是 “城市大脑” 该有的样子:聪明、高效,还懂市民的需求。相信随着技术升级,这样的 “智慧政务” 会越来越多,以后咱们办事,可能真的只需要对着手机说句话,就能全搞定。